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棄光電量為40億千瓦時,棄光率約10%。其中西北部分地區的棄光現象較為嚴重,新疆為26%,甘肅則達到31%。
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相關專家表示,儲能有很多種用途,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連續、不穩定、不可控性,實現跟蹤計劃發電,實現安全穩定供電的必要手段。化解棄光,破解行業困局,儲能技術無疑將大有可為。
那么儲能是現階段解決棄光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嗎?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電池儲能伴隨著可再生能源普及應用而產生。其技術成熟度已經達到產業化應用的需要,并且遠高于當初國家制定產業化政策支持太陽能光伏電池、風能發電和電動汽車產業時的技術成熟度。儲能的經濟效益必須從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健康效益、幸福指數等多方面考量。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組組長陳永翀表示,現國內已有儲能企業布局棄光發電場,這說明儲能應用還是有商機的。目前儲能電池技術降成本的最有效途徑是提升儲能系統在實際應用場景下的循環壽命。這一點業界正在努力,包括現有儲能技術的改進以及新型低成本儲能技術的研發。
據了解,在去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盧強院士團隊發明了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應用,該應用可以將丟棄掉的光電進行合理再利用,并且這樣的儲能系統在造價上、靈活性、可靠性完全可以跟抽水蓄能系統匹配。目前這個項目受到國家電網公司的支持,并在安徽省蕪湖市高新開發區建立了科學實驗示范工程,一個真正的500千瓦的壓縮空氣儲能發電站,系統占地1000平方米,如今已建成并通過驗收,取得了中美兩國的發明專利授予。除了成本和技術成熟性外,政策是決定儲能產業發展的另外一個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已將儲能“十三五”規劃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現正在征求專家和地方政府意見,這是儲能首次以專項規劃形式納入國家級規劃。
目前我國針對儲能的補貼政策雖然未出臺,但已有不少儲能示范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以張北風光儲輸項目最為典型,另外一些儲能商業項目,如海外調頻市場、微型電網市場、離網市場上,應用比例也在不斷走高。
儲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術,正處于市場應用初期,在“十三五”期間,伴隨著國家扶持儲能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以及儲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完善,儲能將會成為解決棄光問題的一個現實選擇。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