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在如潮的掌聲中,全球第一列新能源空鐵試驗線在蓉成功投運。這種以鋰電池動力包為牽引動力的空中懸掛式軌道列車,成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新型交通系統。
回憶起半年前這一幕,項目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語出驚人,“其實搞(空鐵)技術還是相對簡單。”此前,全球新能源空鐵還是空白,該項目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簡單”從何講起?
“空鐵列車從設計到成型只花了4個月零10天,正常情況下這種研發至少需要大概2年。”翟婉明說,如此高速度得益于兩件事:一是四川在全國率先開展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空鐵的專有技術從一‘出生’就進行了確權。”翟婉明笑言,這是團隊“拼命加班”的關鍵動力。
二是產學研合作的實現。他說,此次在政府部門主動牽線引導下,項目一開始就整合了國內優勢力量。7個合作伙伴都是業內“大牛”——中鐵六院負責橋梁,中車負責車輛生產,西南交大團隊是技術總負責……合作各方攻關最擅長那一點,技術瓶頸被逐一攻破。
“對我們在實驗室搞技術的人來說,產業化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太復雜了。”翟婉明坦言,項目落地需要多方支持。這種支持也的確變為了現實,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始終跟進空鐵進度,成立了產業技術研究院、申請相關產業化項目。
如今省內已有多個市、區政府在接洽空鐵落地。翟婉明介紹,新能源空鐵第一條商業化線路長約10公里,今年就會在家鄉開花結果。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