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30日,紅海之濱的蘇丹港,天高云淡,人頭攢動。滿載著途經1506公里,從1/2/4油田而來的60萬桶原油的油輪整裝待發。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成千上萬的蘇丹人民聚集在蘇丹港,載歌載舞,歡慶這一國家盛事。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刻,它宣告蘇丹作為石油進口國歷史的結束。這一年,被蘇丹政府命名為“石油年”。
10年前,中國石油初進蘇丹,開展石油合作之時,西方石油公司曾稱,“蘇丹把1/2/4項目交給中國石油的選擇是錯誤的,工期不可能按時完成。”經過中蘇人民同心戮力合作,不但完成千萬噸級油田產能建設,而且建成1506公里的非洲最長輸油管道。
9月中旬,記者乘飛機從喀土穆出發,歷時近兩個小時,來到喀土穆西南700多公里的1/2/4項目現場。
飛機進入油田上空,俯視藍天白云之下,營房整齊劃一,營區四周一片翠綠,附近蘆葦蕩中鳥兒翔擊水面。
營地到機場只有2公里。營房完全按照現代化標準設計,相比城市的賓館毫不遜色,空調、網絡等樣樣俱全。
1/2/4采油廠廠長王貴海告訴記者,飛機上看到的蘆葦蕩是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建設、面積5平方公里的生物降解環保工程,專為處理油田污水的。
在油田中央處理站,記者站在原油罐頂眺望四周,當年鏖戰油田的情景一幕幕浮現眼前:或滿天黃沙中,或滂沱大雨中,或高溫酷暑中,中國石油人不顧風吹日曬,蚊蟲叮咬,忘我拼搏,僅用1個多月完成1/2/4項目尤尼提油田三維地震解釋工作,提供的9口預探井口口出油;18個月,完成1/2/4項目千萬噸級產能建設;11個月,穿沙漠、越沼澤,橫穿尼羅河,建成貫穿蘇丹南北的長輸管道……
1/2/4項目平均日產已從投產初期的15萬桶增長到目前的30萬桶,實現產量翻番,可采儲量是接管時的4倍。在以1/2/4油田為主的石油工業帶動下,本世紀以來,蘇丹國民經濟增長率年均超過8%,去年超過10%,成為非洲國家中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石油蘇丹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祝俊峰總結1/2/4項目高效、快速發展的經驗時說,主要是“三靠”:一靠本領,就是有技術優勢;二靠精神,就是不怕吃苦、勇于奉獻;三靠國際規范,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充分尊重當地法律、法規,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1/2/4油田的發展壯大,不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里最早受益的是蘇丹人民。畢業于蘇丹科技大學工程學院石油系的測井工程師哈利德·阿里·伊德利斯說,是1/2/4油田給了他施展才能的機會。目前,蘇方員工在油田所占比例已由投產初期的不足5%上升到超過90%。
以1/2/4項目為代表的中國石油蘇丹項目堅持回饋當地社會。1/2/4油田投資100多萬美元建設的黑格里醫院是蘇丹惟一完全免費的醫院,惠及方圓100公里的居民。
1/2/4油田還在悄然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創業之初,這里一片荒涼。如今,油田附近已有許多定居者,形成村莊、集市。油田還出資在這些村莊內修建供水站和簡易校舍,幫助村民獲得清潔飲用水,讓學齡兒童獲得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一些村民還在油田找到了工作。
離開1/2/4油田時正值清晨,金色的陽光灑滿油區,鳥兒在油區上空迎著朝陽飛舞,昭示著中蘇石油合作的輝煌未來。